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界定】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由纪玉华教授于1997年提出,它充分利用了儿童爱听故事
这一天性,把英语词汇和句子插入到中文的故事中,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学习英语,同时,为适应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随着教学程度的深入,故事中的英文的单词和句子会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直至最后变为全英文故事。纪玉华教授指出,在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中,为了照顾初学者的较低的外语水平,学习材料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往往不高,学习者很难对这样的学习材料产生强烈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而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全英语外语教材则是初学者无法理解的。三文治故事教学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让儿童在故事中学习英语词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以母语作为桥梁,增强了学习材料的可理解性。
【实践操作】
一、教学教材以故事为向导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或者阅读材料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外语学习效果。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把英语单词和句子整合到故事当中,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引导孩子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孩子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三文治故事教学法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英语。
二、使用中英文夹杂的故事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使用的教学材料是中英文夹杂的故事,但是中英文词汇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渐进式的特点。随着学习的深入,所选取的故事中,英语词汇的比例不断增加,直到最后完全是英语。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所使用的故事刚开始是中文中夹杂英文单词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初学者有限的英语词汇水平,使学习材料的外语词汇难度与学生的外语水平保持一致,避免使学习者由于材料中的外语语言难度过大而难以理解并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和学生词汇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师会逐步增加三文治故事中外语词汇所占的比例,对于故事中使用外语表达,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教师要尽量使用外语的表达,以帮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语言点的复习和巩固。对于以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不能理解的语句,还是要保留中文的表达,以保证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随着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教师最终能够用全英文的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三、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中所用故事有利于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文治教学法的故事是教师实施德育的有力载体,相比于单纯的道德说教,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步入道德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最终得到感悟,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应用优势】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根据儿童学母语的规律,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英语教学法。在“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中,汉语是桥梁,故事是载体,英语的比例由最初的1%到5%,再由5%到10%,然后再循序渐进增加到20%,30%,40%,直到最后达到90%甚至100%。儿童通过这种教学法,能够轻松地学会700多个英语单词、300多个短语和超过4000个完整的英文句子。
【应用不足】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教授儿童英语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其并未大范围普及应用。市面上儿童英语书籍呈现两个极端:部分书籍以简单对话作为单词的载体,导致学习材料在逻辑和情节上过于简单,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不高;部分书籍以全英文故事和文章作为载体,情节丰富,逻辑严谨,但语言难度过大,也不利于儿童英语的学习。
【借鉴之处】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以故事为载体,儿童乐意了解在故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对于故事的后续发展有强烈的好奇心。儿童了解得多了,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和别的小朋友讨论,这样他们就会自豪于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这可以视为儿童二语习得的动机。贾冠杰(1996)曾说过,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极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外语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不佳。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