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法
【概念界定】
故事新编是指在写作时把题材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进行再创作,生发出新的故事。这种手法可使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新鲜的情境创意,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理论依据】
新文化运动以后,先驱者在不遗余力引进外来文化加快本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重估的热望和实践也没有间断。鲁迅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史实创作的《故事新编》就是重新梳理阐释传统文化的努力。以反传统著称的鲁迅事实上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是肯定的,在外来文化冲击之下,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的文化主体以《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为载体,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清晰的鸟瞰和完整的书写,探寻传统文化之根的生命力和现代价值。
【理论基础】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是从文化创始和影响后世的儒道墨三家显学这样的精英文化开始的。作为后人的思想文化资源,鲁迅客观平等的衡量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对这些资源的凭吊也寄予了鲁迅传承本土文化固有血脉以期寻求文化再生的精英意识。作为文化发展的巨大背景,民间文化和世俗的力量成为鲁迅文化解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民间力量消解着偶像的权威,同时也展示了文化由精英而至凡俗的流传逻辑。鲁迅设置了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位和反观,在它们的自身矛盾和互相指涉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再生之可能性的思考。在共时的并置之后,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还揭示了古今一律的文化相,在文本中古今文化浓缩互文,形成了油滑的审美效果和杂语狂欢的叙述特点。
【模式特征】
“旧瓶装新酒”。即根据话题和情境的需要,将读者耳熟能详的历史、寓言故事等拓展延伸,或夸张重组,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其成为与原故事立意、中心、寓意通然不同的新颖之文。
飞越时空,再现历史。即发挥想象,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来到现代,让他们现身说法,重现某一历史事件的“真相”或透视某一社会现象,用以表现文章的主旨。
【关键要素】
故事新编一定要“吃”透原作,包括原作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等。要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基础上,赋予故事新的思想内容。要让人物在保留原有性格的同时按逻辑推动故事才能与原作吻合,才能保留故事的文化底蕴。要避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徒有其名,更不能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严肃不足油滑有余,最终使文章不伦不类。
【借鉴之处】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的写作方法。近几年来,这种写作方法已成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新宠”,年年的中考作文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文章被评为满分。
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对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合理的改编,融进改编者自己的观点、情感,使故事具有新的内容和含义。
一、“故事新编”的构思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1.立意翻新。所谓“立意翻新”就是抛开对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已有的评价,以全新的视角对他们进行重新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时,要考虑可行性、科学性和大众的接受心理。
2.人物重组。所谓“人物重组”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链接”起来,组成一篇文章。
3.情节续写。所谓“情节续写”就是根据原作人物的性格或原作情节的可能发展方向,续写出另一个精彩的结局。
4.细节扩展。所谓“细节扩展”就是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彩情节为基础,对情节进行细致的描摹。
5.故事演义。所谓“故事演义”就是行文时,摒弃经典作品中的行文线索,仅借用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重新叙述故事。
二、一般来说,采用“故事新编”法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原作。即创作者不仅要熟悉原作的故事情节,而且要了解与原作有关的知识,包括故事的背景、创作的背景等,从而避免新编的故事在内容上牵强附会,在知识上张冠李戴。
2.要合情合理。即创作者在设计情节时,要符合行文的逻辑。在借用人物形象时,必须以其原有的性格、经历为依托,虚构或者改编故事。例如新编阿Q的故事,就要体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性格中愚昧落后的一面。在演义故事时,要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改编或添加某些人物、情节,将旧的故事赋予新的含义。
3.要反映现实,折射现实。“故事新编”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就应试作文而言,这个立意既要符合题意,又要反映现实。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以是颂扬现实中的真善美,可以是押击现实中的假恶丑,还可以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有益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