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国外)
【概念界定】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也译作戏剧教学法,是将戏剧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法,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目前有几种表现形式:多种的戏剧习式、过程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剧场,它们连同各种采用与戏剧手法有关的教学技巧,统称为戏剧教学法。
【理论依据】
在西方,戏剧不仅是艺术殿堂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同时也对西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戏剧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呼吁艺术教育,他认为人最初的知识从模仿而来,通过戏剧能让人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平衡,让灵魂得到“净化”。卢梭认为游戏扮演是最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在实作中学习”与“在戏剧实作中学习”两个概念,开启了学校教育戏剧之门。
【理论基础】
在英国小学中,教育戏剧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因其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中活泼好动、同伴互动、创新能动的特点,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也能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如何界定教育戏剧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英国学者一直以来探讨的教育问题之一。探索英国小学艺术课堂中教育戏剧的教学过程,归纳出知识和技能两类评估要素来映射教育戏剧对英国小学生的助益作用。
【模式价值】
教育戏剧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实证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探索戏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机制,反映教育戏剧的实践成果,为教育戏剧在学校中的有效开展提供确凿的依据,教育戏剧的模式主要有如下的价值:
(一)教育戏剧对参与者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二)教育戏剧对参与者学业水平的价值
(三)教育戏剧对参与者认知能力影响的价值
(四)教育戏剧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模式特征】
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西方常用的教育戏剧模式有以下四种特征:
故事戏剧(story drama)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故事或儿童诗等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内容或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戏剧创作。通过故事戏剧,学生既能学习语文方面的知识,也能获得戏剧与人文相关的认知和技能。
角色戏剧(role drama)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发现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其特点是教师和参与者均在活动中扮演某一角色,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戏剧活动中,掌握思维与语言的意义,能够独立思考,以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所想,以合作学习打造学习共同体,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
过程戏剧 (process drama) 教学模式。该模式运用事件发生、发展的情节序列作为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让学生活动 的戏剧形式。
第四,多元探究教学模式 (compound stimulus)。 该模式利用参与者的好奇心与寻找真理的心理,通过相关却又不完整的资料或物品引导参与者在戏剧活动中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与事件经过。
【基本原则】
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在课程中,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潜能与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的内容、愉快地经历实作的过程,并促进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教师以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即兴表现,教师亦即兴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关键要素】
教育戏剧的关键要素包括五个阶段。一是教师入戏引导情境。二是引导学生探索戏剧情节。三是即兴创作。 四是依据每组创作的静止画面,扩展故事片段,并将所有情节予以合理的联结。五是各组分享创作中的理念、感受与经验。
【借鉴之处】
在教育戏剧中,学生的“角色”不尽相同。根据学生在戏剧中的参与度的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演员(talker)、导演(processor)、参与性观察员(participant observer)、听众(listener)或旁观者(outsider)。这种分类兼顾了学生各自的长处,也说明了教育戏剧是一个包容性极强、受众面极广泛的教学形式。国外小学的这六种评估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出现在教育戏剧的某一个阶段,它们相辅相成,贯穿始终,成为教师对小学生进行评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小学义务教育正在朝着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文化修养”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教育戏剧可以担负起这样的桥梁作用。因此,国内应借鉴国外教师对小学生在戏剧过程中的评估要素,制定出更为量化的标准,为推进教育戏剧在我国小学的应用做好更充分的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