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管理 > 在研:苏州规划 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指向科学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 研讨活动 > 正文

10月课题活动

作者:王力苑、方一帆 时间:2025-10-24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指向科学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市级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2024/LX/02/192/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老师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51022

研究主题

开发《科学思维品质过程性评价表》

 

所要解决问题

从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作业评价等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标准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案例研究

 

 

 

 

 

 

一、文献学习梳理

文献学习“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评价的优化策略》《教学过程性评价思考》

二、研讨:从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作业评价等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标准

围绕低段、中段、 高段三个年龄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从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和创新思维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评价。

细化每一项评价细则,尽可能高效、有针对性地带领组内教师实施学生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梳理各评价标准下具体实施策略的制定

1. 分析各年级科学单元内容,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 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针对性进行分析。

 

 

 

物化成果

科学思维品质过程性评价表

 

通讯及签到:

分层搭建评价体系 精准赋能思维进阶

为推动苏州市级规划课题《指向科学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向实践落地纵深推进,解决科学思维评价“无标可依、无据可测”的问题,2025 年 10 月 22 日,课题组在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二楼会议室开展专题研讨,核心任务是构建覆盖全学段的《科学思维品质过程性评价表》。课题组主持人王力苑带领全体核心成员参会,围绕评价标准的分层设计、维度细化与实施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研讨环节中,课题组以“学段认知差异”为核心出发点,聚焦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三大维度,逐项打磨过程性评价细则。针对低段(1-2 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团队明确课堂评价需侧重“观察与直观表达”—— 如引导学生识别水果、玩具等简单事物的构成要素(1 年级≥3个、2 年级≥5个),用涂鸦或简笔画呈现事物特征;单元评价则以 “多维度分类” 为重点,考察学生按颜色、形状等特征分类并阐述理由的能力;作业评价则聚焦 “空间方位建模”,如通过标注家庭房间物品方位检验基础建模能力。

对于中段(3-4年级)学生,评价标准进一步向 “逻辑梳理与初步应用” 升级。课堂评价中,要求学生能识别动植物结构、简单机械装置的 5-7 个构成要素,用思维导图梳理要素间作用机制,甚至通过电路实验板等模型解释科学现象;单元评价新增 “三维物体二维还原” 任务,如用绘画或简易 3D 建模软件还原校园建筑,考察比例与结构呈现能力;作业评价则融入 “跨学科创意任务”,例如完成开放性主题观点提出与草图绘制,需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出 7-10 个新颖观点。

高段(5-6年级)评价标准则突出 “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课堂评价强调复杂问题拆解能力,如将生态系统拆解为子部分并提取本质规律,用公式或图示构建食物链模型;单元评价注重 “模型验证与修正”,要求学生完成科学模型构建后,依据反馈修正并解释现象;作业评价则以 “深度实践与优化” 为核心,如完成复杂问题拆解与规律提取作业,或设计桥梁承重实验并验证创新思路,需体现从设想、实践到优化的完整闭环。

为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课题组前期已开展文献研读,重点学习《“双减” 背景下小学科学评价的优化策略》《教学过程性评价思考》两篇文献。方一帆老师在交流中提到,文献中“教学评一体化”“分层评价适配认知”的原则,恰好为不同学段评价标准的差异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低段侧重“直观操作”、高段侧重 “逻辑论证” 的划分,正是对文献理念的实践转化。

活动最后,王力苑老师总结指出,本次形成的《科学思维品质过程性评价表》,实现了 “维度明确、学段分层、场景具体” 的设计目标。下一阶段,课题组将以该评价表为工具开展课堂实证研究,通过跟踪记录学生在课堂、单元、作业中的表现,动态调整教师支持行为,真正让科学思维品质培养从 “目标” 转化为 “可测、可评、可提升” 的教学实践,为高年级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篇:9月课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