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管理 > 在研:省规划 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朱棣文形象引领的故事学习行动研究》 > 学习资料 > 正文

2024年6月理论学习资料:中外故事学习的多元形态(十)

作者: 时间:2024-06-03 点击数:

纪玉华:三文治故事模式

【概念界定】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是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纪玉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后所创立的。它是根据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天性,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随着故事的发展,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巧妙地夹杂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其主张“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以理解为前提,理解靠母语来支持,母语是通往英语的桥梁,英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理论依据】

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某些小学生来说,连一些最简单的课堂用语都很难听懂。因此,在不断重复一些课堂用语的同时,很有必要用汉语来做一些解释,以使学生能够明白老师要求。除此之外,缓慢的课堂节奏更不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因此根据“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原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适当使用母语,发挥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又能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理论基础】

利用母语优势讲解文化差异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而这些文化知识有时又不容易用英语讲清楚,就连比较简单的文化现象也需要用汉语注解。比如关于一个简单的单词“狗”,就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中国一般狗一词都为贬义,如走狗之类的意思。又如在教完一周七天的名词时,教师说: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Monday is the second day of the week.(星期天是一周的第一天。星期一是一周的第二天)多数学生会不理解,听懂这个由正确语法组成的句子的学生认为教师说错了,因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人们习惯于把周一作为一周的开始。这时就需要用汉语作一文化讲解,这样省时间,效率也高。

【模式价值】

在教学中,应当允许形成一个规律:讲两种语言存在文化缺失的词语或现象时,需要用简捷的汉语进行文化比较,因为受习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和汉语表现出很大差异,如果在教学中用汉语适当加以比较,既可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又能增加教学趣味性。

【模式特征】

利用故事进行单词教学如果所教学的几个单词有一定的相关性,则最好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将之编成一个有一定情节的小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单个的词汇之间建立联系,丰富他们的联想,也便于他们记忆这些单词。利用故事进行句型教学学习句子的表达,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灵活地掌握句子呢?简单的故事都具有语句重复性的特点,情节都非常清晰,角色有强烈的对比,生动有趣,学生能专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句子的表达。

【基本原则】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是一种过渡性的方法,它像一座桥梁,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安全到达彼岸,而不必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涉水或游泳过河。(Ji, 2000)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因,那就是外语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初学者外语低水平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外语原文材料初学者听、读不懂,而那些为了照顾学生的外语(低)水平而编写的简单课文又让学生感到可笑、无聊甚至愚蠢。

【关键要素】

教材通过了教材内容趣味性和儿童初学者英语水平低之间的矛盾,那么理解上,母语就是双语混合阶段过渡到全英语阶段的桥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悬念为支柱,配合特殊的语调和音乐,让孩子们在愉悦中自然地步人英语世界,“词在句子中教,句梁。因为理解靠母语来支持。

【借鉴之处】

“三文治故事教学”遵循的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原则。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适当使用母语,巧用母语对英语们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能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