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频道 > 雏鹰之窗 > 班队活动 > 正文

六(12)班6月中队新闻——家庭教育

作者: 时间:2025-06-12 点击数: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直面成长坎儿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六(12)班 倪歆然家长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间难免遭遇暗礁险滩。于孩子而言,成长路上的“瓶颈”恰似航行中的迷雾,既可能让他们停滞不前,也可能成为淬炼心智的契机。近期拜读马洪珍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如获灯塔指引,深感在孩子的抗挫力培养中,父母的角色应是温暖的陪伴者、智慧的引导者,而非简单的决策者下面结合育儿实践,我将从四个方面分享心得。

1.情绪共振用理解搭建亲子心桥

孩子的情绪是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当孩子带着怒火回家时,父母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记得有次孩子气呼呼地摔上门,我立刻蹲下来与她平视:“妈妈看到你攥紧拳头、眼眶发红,一定特别难受吧?”这句话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一边抽泣一边讲述课间与同学的争执,我全程专注倾听,偶尔轻拍她的后背,用眼神传递“我在”的力量。此时,父母无需急于评判对错,只需做情绪的容器——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愤怒被接纳”,攻击性便会自然消解。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疏导认知,这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疗愈力。

2.语言转化,在倾听中重构认知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巧妙转换措辞能引导孩子跳出情绪陷阱。曾有孩子气冲冲地说:“明明故意把我的笔记本撕坏了!”我复述时刻意省略“故意”一词:“笔记本被撕坏了,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孩子愣了愣,语气缓和下来:“嗯,他当时没道歉。”我顺势问:“你希望妈妈怎么做?是需要我陪你找老师沟通,还是一起修补笔记本?”这种“去情绪化”的回应,既帮助孩子剥离主观臆断,又将焦点引向解决方案。对比常见的“他肯定不是故意的,别计较”,前者更尊重孩子的感受,后者却可能让孩子觉得“我的愤怒不被重视”。教育的智慧,往往藏在对细节的把控中

3.平等对话,让挫折成为成长课题

真正的交流是思维的对流,而非观点的单向输出。孩子竞选大队长失利那晚,眼神里满是挫败。我没有急于说“没关系”,而是轻轻抱住她:“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成功,换作是我也会难过。你愿意和妈妈说说现在的感受吗?”她沉默片刻后说:“我怕别人觉得我不够优秀。”我接过话头:“妈妈记得你练习演讲时,为了一个手势反复调整了十几次,这份坚持已经很了不起。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分析,怎样让下次表现更出色?”这场对话没有回避失败,却让孩子明白:挫折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需要共同拆解的课题。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父母放低姿态,才能让孩子抬起头来勇敢面对。

4.阶梯引导在拆解中培养抗挫信心

跳绳曾是孩子的“心魔”。当她哭着说“永远学不会”时,我没有急于示范,而是抛出一个个“装傻”的问题:“绳子到脚边就卡住,你觉得是哪里不协调呢?”她思索着:“可能是手甩得太快,脚没跟上。”“那我们试试先练手部动作,再练单脚跳,最后合起来怎么样?”我们用“分解法”将跳绳拆解为“甩绳—抬脚—节奏配合”三个步骤,每攻克一个小目标就击掌庆祝。第三次练习时,她终于连贯跳过5个,眼睛里闪烁着惊喜。这种“脚手架式”引导,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中体验成功,比直接告知答案更能滋养自信心。正如维果茨基的理论:孩子的成长需要“支架”,而父母的智慧就是搭建阶梯的艺术。

耐挫力不是知识,无法通过说教灌输;它是一种精神特质,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浸润生长。当我们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以共情为舟、以智慧为桨,陪孩子穿越成长的迷雾时,终会发现:那些曾以为的“瓶颈”,早已化作他们生命里的“勋章”。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抗挫路上的“同路人”——不是替他们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稳步前行。当孩子学会用勇气解构困难、用智慧回应挑战时,那些曾经的“瓶颈”,都将成为他们向上攀登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