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共育信心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四(12)班 钱婧涵家长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我们经历了困难的洗礼,会遇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孩子或许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被困难吓怕了。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细心地给孩子讲解,也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近期,我阅读了马洪珍老师家庭指导文章,受益匪浅。
1.及时反馈,舒缓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今天回家的表情以及行为明显表现出生气甚至愤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你一定要第一时间让他知道你很清楚他的感受。父母很郑重地和他说“妈妈知道你很难受”。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够很大程度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很多孩子听了这话也许就开始叽里呱啦地跟你抱怨今天发生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做个忠实的听众,看机会点点头,做做表情表示你在听,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发表我们自以为是的道德理论。这个时候少说多听至上,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能够感受到他的不愉快,在孩子倾吐的过程中孩子的怒气也就发泄了。
2.转换语言,换位思考
除了情感上与孩子有互动外,你还可以反馈他的语言。比如孩子跟我说,“xxx,故意把我的钢笔弄坏了”。这个时候我会重复他的语言,但是说的时候会把“故意”两个字去掉,这样说:“钢笔被弄坏了,你是不是很不高兴?”孩子通过这样相似的反馈,就会看到他自己的情绪,原来我不开心了,也会懂得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什么情感结果。这个时候我继续说:“我再买一只送给你好吗?”孩子自然是开心了,这个时候大多数家长会神补刀:“下次不要再搞坏了,不然我就不给你买了!”但我会试着换一种说法:“妈妈看见你伤心心情也不好,所以就再买一只送给你!”
3.平等对话,共面挫折
其实很多父母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交流”。交流指的是有来有回,而不是武断主导地去讲一些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话。特别是面对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这没事,我们不怕”这类的话。例如某天孩子竞选大队长,竞选前你们一起做了大量准备,可最后还是落选了。孩子非常受打击,特别是从未体验过失败的优秀孩子。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与孩子交流呢?假如我们对孩子说:“没关系,大队委没什么好当的,吃苦的差事,不当也罢!” 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听了这话真的可以认为没有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转移“挫折”。比如“我能不能给你一个抱抱?”“怎样可以让你好受一些”设身处地和孩子一起思考,让她感受到你愿意也正在陪她一同面对。
4.拆解困难,培养信心
学校体育课上,老师教了跳绳,可是孩子怎么也学不会,到家后非常不开心。这个时候,家长耐心询问:“看起来你有点不开心,妈妈能帮你吗?” 孩子会很生气地告诉你跳绳总不会,可能还会带着哭腔。这个时候家长就拿出跳绳,让孩子试试看,孩子肯定还是失败。家长假装困惑地问:“绳子怎么就到脚那里就过不去呢?” 孩子听到你真诚的问题也会认真思考:“可能是手和脚不协调。”“那怎么办呢,同时手起脚落?” 家长继续假装小白。“那肯定不行,应该脚比手慢一点时间”“行,你试试?”这个时候孩子经过你的启发,自己认真思考,一定愿意跳个尝试下,很可能一下就成功了,孩子问题解决了;也可能孩子还是失败,那我们就再鼓励他多试几次。将挫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向孩子逐个提问,好像孩子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一样。当孩子逐个疑问各个击破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面对挫折的自信心。
耐挫力不是一个可以被教会的东西,但是如何转移挫折带来的痛苦是可以被教授的。我们作为父母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应该在逆境中独自前行,包括孩子。如果能够在逆境中陪伴孩子,与他一同经历,一同承担,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勇敢,那么孩子在以后真的遇到大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就获得了解决的习得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