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正文

二年级综合督导反馈(体育)

作者: 时间:2025-05-20 点击数:

综合督导报告(体育)

素养分析:

 

 

 

 

 

附:评分标准

 

 

 

一、抽测基本情况

本次二年级学科素养测试中,对一分钟跳绳项目开展专项抽测,共抽取65名学生参与测试,其中女生1人,男生64人 。测试内容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通过现场计时计数的方式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二、测试结果分析

1.整体成绩优异:本次抽测实现“零不及格”目标,充分展现二年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日常锻炼成效。

2.等级分布

满分:共25人(占比38.5%),体现出较高水平的跳绳技能掌握度;

优秀:33人(占比50.8%),表明半数以上学生具备较强的体能与协调性;

良好:15人(占比23.1%),反映部分学生仍有提升空间;

不及格:0人,整体达标率100%。

3.性别差异:因女生样本仅1人,难以形成系统性性别对比分析,但从现有数据看,女生测试成绩符合整体水平,建议后续扩大女生抽测样本量,增强数据参考性。

三、亮点与经验总结

1.教学成效显著:高比例的满分与优秀成绩,表明学校日常体育课程中跳绳训练计划科学有效,教师指导方法得当。

2.学生参与度高:零不及格率反映学生日常锻炼积极性高,家校协同配合到位,共同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1.问题:良好等级学生占比相对较高,说明该部分学生在跳绳技巧、体能储备上仍有提升空间。

2.改进建议

分层训练:针对良好等级学生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强化耐力与节奏感训练;

优化教学:教师可通过分组练习、趣味跳绳游戏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训练效率;

家校联动:鼓励家长监督学生每日课后练习,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形成长效锻炼机制。

课堂教学:

本次督导听了李林娟、赵东阳、陈中沪三位老师的课,

李林娟老师执教的是《移动性技能——多种形式的双脚跳》

李老师以“魔法帽”为核心情境贯穿课堂,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将双脚跳技能教学与趣味情境深度融合,课程设计紧扣移动性技能目标,教学流程清晰,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改进建议:语言感染力弱指令性语言较多,趣味性表达不足。教学中可融入“施魔法咒语”(如“跳跳魔法变!”)、模仿动物叫声(如“像袋鼠一样用力跳!”)等语言;评价时用“你的跳跃让魔法帽闪闪发光啦!”等童趣化表述,激发学生积极性。

赵东阳老师执教的是《操控性技能——持轻物掷准游戏》

赵老师创设“五星投弹手”主题情境极具创意,以“穿越封锁线”“精准弹药库”“救援大作战”等趣味活动串联投掷教学内容。这种情境化教学高度契合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身心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显著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开展投掷练习。

 

 

改进建议:

1)教师讲解占时过多,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练习和自主探索时间。后续教学中,建议多运用直观示范,减少冗长的语言讲解。例如在教授投掷轻物的动作要领时,可先进行标准动作的完整示范,再拆解动作分步演示,同时搭配简洁、精准的语言提示,让学生更直观、快速地理解动作要点。

2)适当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增设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比如在“精准弹药库”活动中,抛出问题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如何提高投掷准确性,然后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在旁观察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最后再进行总结和补充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动作问题和学习进度,给予一对一的反馈和建议,避免因集中讲解占用过多时间,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

陈中沪老师执教的是《变向跑》

课程围绕变向跑技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简单的直线跑热身,到加入标志物引导的基础变向练习,再到结合游戏的复杂场景应用,逐步提升动作难度与运动强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运动技能发展规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动作概念,夯实技能基础。

改进建议:动作讲解稍显冗长,可减少语言描述,增加直观示范次数。班级学生运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但练习环节未充分体现分层设计。当前游戏形式较单一,部分游戏与变向跑技能结合不够紧密,可设计更多针对性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