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全面落实科教研训一体化的研训方式,扎根课堂教育教学现场,实现教研与科研双融合,深入推进“活力课堂”建设。2024年11月13日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教育集团课题研究优质课复评活动在朱棣文小学博学楼报告厅展开,入围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课题和教学方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钻研精神,在这个教科研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共同为教育科研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严乃超主任,科研员倪夙敏老师、张雪老师,以及经贸小学教育集团的教科室主任和骨干教师担任评委。
镇洋小学的邢艾雨老师结合《基于图式理论的小学英语读写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执教了译林版六上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grammar time and fun time),本节课基于不同图式的生成策略,重组课时知识框架,提炼规划子课时教学目标,深化课时现实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活和构建学生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优化学生知识模型,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推动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写作策略的提升。在授课过程中,邢老师通过新旧知识的复习和学习,为学生搭建“FAS”问题解决模型,使用模块化教学策略,为学生形成近型对比框架、线性思维框架等结构图式。在多样的活动中为学生搭建语言模式支架,构建了语言“声、形、意、义”的多维内容图式。促进学生的知识群和内容图式链的融合和扩展。使用VR、Nibiru、有言CG等信息技术对情境的扩建和深化,为学生搭设真实风趣的语言输出和输入的环境使得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能建立语言图式和现实生活的链接,在读写中建立环保理念和发掘美的能力,实现以优良价值观优化再构学生写作框架和策略的行为闭环。
朱棣文小学的林茜老师执教的是译林版六上《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Story time),林老师结合《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以基于大单元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为研究主题。从“整体研读语篇,深度化提炼大单元主题意义”,“重组知识框架,系统化规划大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依托任务驱动,有序化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这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在授课环节中林老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AI以及VR技术更好地展现了跨学科的理念,紧扣“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概念,凸显大单元的核心理念。以“发现环境问题并寻找相应解决策略”的问题链模式整合文本内容,形成以“如何保持城市干净”为中心的驱动性问题,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的过程中,发展深层思维能力,实现迁移创新,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和应用语言,提升其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形成环保理念,涵养家国情怀,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朱棣文小学的朱丹婷老师结合《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执教了《线段的初步认识》一课,站在单元整体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二年级孩子的抽象水平较低,所以在认识和理解上会有些困难,因此朱老师设计了认线段——找线段——创线段——连线段四个环节,注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和直观描述的方式感悟线段特征,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从而初步形成线段的概念。每一项活动由扶到放,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城厢镇第四小学的周静珠老师结合《新课标视域下小学“学·思·做” 课堂建构的研究》课题执教课例研讨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带领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文字的兴趣。课上引导学生认识象形字,理解指事、会意的构字法。以具体的汉字为例,了解古人的构字方法,由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引入帮助学生思考并理解汉字的特点回顾家字的由来,思考古人是如何诠释幸福生活的。在认识文字的基础上,学习汉字的构字特点,探寻汉字的历史,并带着思考力建构运用书写汉字的诀窍,体现学科育人以及本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双凤镇新湖小学的朱莉老师结合《促进乡村儿童优势成长的学科赏识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执教了译林版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story time),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内驱力成长的赏识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研究。朱老师在本节课上主要围绕提高内驱力的三个方面:指向认知内驱力的鼓励性赏识,指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问题性赏识,指向附属内驱力的机会性赏识开展课堂活动,并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本堂课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对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的对知识的渴望、探索和理解等方面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变化并学会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进步空间和提升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此次教育科研课题评优课犹如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照亮了每一位参赛教师的教育之路。它不仅是对教师们科研与教学能力的一次大检验,更为今后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