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独一无二的珍宝,除了在学校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写:“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场关于爱与放手的修行,而每个孩子,都是这段旅程中最珍贵的同行者。
不知不觉,我与孩子同行近十载,从开心的幼儿玩伴到焦虑的一年级家长再到现在的知心朋友,角色的转变、进步的同时也一直在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修行方式。要说如何修行?在这个阶段,我会把尊重和信任放在第一,其次是引导,最后是赞美。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那同样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的性格、喜好、擅长以及缺点……所以首先要尊重,让孩子感受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是被肯定的、他是有价值的。与尊重同行的是信任,因为在这个世界,你是他的父母、朋友、老师……是他最信任的港湾,你日常中的一些小事甚至随口一句的细节都被赋予能量,这些小事和细节组成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值。
在我孩子四五岁看《小猪佩琪》动画片的年纪,有一天在车上,我和她闲聊,我说你最想去哪里。她回答我:“我也想和佩琪一样去海边度假。”我说好的,等疫情结束了我就带你去。疫情时好时坏地持续了两三年,直到一年级的暑假,我才带她去看了大海。她在海边捡着贝壳,仿佛捡到了宝贝一般,把在我眼里并不是很美的贝壳都收入囊中。我说:“烟台的贝壳品种可能有限,下次我带你去别的地方捡更多更美的贝壳。”在兑现承诺的时候,又埋下一颗新的种子,别看种子小,对于孩子来讲它会生根发芽。于是,今年春节,我带她去平潭岛的沙滩上捡到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贝壳。这些小事情的积累兑现,让“我”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一个说话算话,信守承诺的妈妈。这也为你与孩子无论是交流沟通、还是教育引导、夸奖赞美都奠定了基础,因为你的话是有份量的。
当孩子慢慢长大,不再“言听计从”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的引导而非拒绝和命令。大概二年级,我的孩子突然和我说,她今天要独自去小区外的店铺买菜。我说我带你一起去,你来买。她说这条路我认识,不会丢。“我理解你想独立,但是你还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坏人,如果我不保护好你,我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哦”,我说。于是,达成统一,她走在前面,我跟在大概10米外,她进店铺购买她想买的蔬菜,我在门外等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她感受到了尊重、支持和沟通以及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当孩子还是幼儿时期,很多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第一次会爬、会走、会独自吃饭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夸奖“我的宝宝真厉害”。然而孩子慢慢成长,慢慢得你觉得这所有的成长与进步都是理所应当。在进入小学阶段,在学习方面更是有了很多的参照对象及衡量标准,却忽视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成长也需要被肯定、被赞美。
我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因为性格内向不敢举手发言、甚至不敢主动找老师交作业,但是慢慢鼓励她、夸奖她,慢慢自信起来。写下这些文字的起因,也是因她举手争取了这次分享的机会。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是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未来的人生观。
我第一次当父母,她第一次当孩子。这场修行虽已启程,却是一生的浪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