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
四(9)班 王梓月家长
孩子的成长依赖家庭、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朱永新曾说:“在所有的问题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回首过往,在家庭这片温暖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壤里,我作为母亲,既是耕耘者,也是学习者,在培育孩子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感悟和体会。
一、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尊重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我们家一直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和爱人坚持每天锻炼,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她主动要求加入了我们的周末锻炼的队伍,不管风吹雨打,周末的跑步锻炼是她能够始终坚持的活动。这种习惯不仅让她的身体比以前更加健康,更培养了她坚韧的毅力和自律的精神。
二、因材施教挖掘天赋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潜能。家长需要用心去观察、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我家孩子从小就对朗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当她朗读诗文,就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世界,专注而投入。发现她的这个天赋后,我积极为她创造了学习朗诵表演的条件。给她报名参加主持班,购买各类故事诵读书籍,还经常带她观看不同风格的演出和表演。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孩子的朗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更加自信了,她登上舞台,展现自己,比赛中多次获奖,这不仅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让她对朗诵的热爱更加执着。看着她在舞台上找到快乐和成就感,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信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是多么的重要。
三、有效沟通搭建心灵桥梁
良好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它能够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原则。每天晚上,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 “睡前聊天”。我们会分享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开心的趣事还是遇到的烦恼。我都会认真地倾听她的讲述,给予她积极的回应和建议。有一次,孩子因为在考试中犯了一些小错而被老师批评,同时我也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她向我诉说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我没有打断她,而是耐心地听她说完,然后引导她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找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听了我的话,心情逐渐平静下来。第二天,她主动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也找到了解决方法,内心并没有抵触和不满,当然事情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至今她从未再犯过类似的错误。
四、一半要内卷一半要松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做父母,最好做一只手父母。”我理解的教育方式正是如此,一半是内卷,一半是松弛,即:一是习惯上的卷、情绪上的松弛。比如我们会让孩子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儿的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预习的习惯,运动、生活习惯,当孩子有好习惯之后,变优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情绪上的松弛是我们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小事不消耗,让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二是心态上的内卷、成绩上的松弛。我们日常尽量少批评多鼓励,让孩子不怕犯错,并让她经历些挫折,并学会在失败中成长,培养启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她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同时不拿成绩当成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看到进步就夸奖,不足就认真改正。三是人品上内卷,结果上松弛。我们始终以身作则把热心、正直、善良、阳光这些好的品质传递给孩子,告诉她做一个好人最重要。也告诉她任何一件事情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整个过程是否努力,是否投入,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提升?这些比结果更重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总有一天会芬芳四溢。让我们以耐心为笔,以智慧为墨,为孩子成长的画卷增添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