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频道 > 雏鹰之窗 > 班队活动 > 正文

二(5)班6月中队新闻——家庭教育读后感

作者: 时间:2024-06-25 点击数:

孩子性格与“谦让”度的关系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会引导孩子学会谦让,懂得谦让的人,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我认为谦让也是应该有一个“度”的,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谦让,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生活和学习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一、“过分谦让”的“坏”影响

⒈“逆来顺受”的性格

率真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什么东西,会直接大胆表达出来,也会主动争取。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是“谦让”,那么孩子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藏起来,会尽量克制,一味地去迎合或者谦让,慢慢会习惯逆来顺受,会逐渐形成“懦弱、胆小”的性格。

⒉失去自信的积极态度

一味地忍受,会让孩子形成“自己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不会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慢慢会失去自信,甚至会变得自卑,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都比较消极。

二、把握“谦让”的度

⒈谦让的本质是尊重

让孩子明白为何要谦让。谦让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做也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对方如果不尊重自己,那么就没有必要谦让对方,而是要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⒉家长自身转变观念

家长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老师,家长的想法和一言一行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引导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事情都一味谦让,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过分谦让。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用正确的理念去教育孩子。

三、引导真正地“谦让”

真正的谦让,是当对方处于弱势的时候,以尊重作为出发点,把自己也想得到的东西让给对方。但是,谦让不是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家长在教孩子谦让的时候,应该在平等的层面上,并且不会威胁原本属于自己的权益,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健康,那么才可以进行谦让。

一次下班回家后,只见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安抚过后,我询问了原因。原来是她用拳头锤了一个男同学,起因是男同学多次朝她扮鬼脸,口头说了多次后仍然“挑衅”,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伸出拳头锤了他的胸。我和孩子明确了“动手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这一看法,首先应该告诉老师,老师会用正面的方式进行教育;其次,我也很欣慰,在面对挑衅的时候没有一味地退缩和谦让,而是勇于直面自己的困难。在沟通过后,孩子也释怀了,也未导致孩子心理偏激。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要不断学习,即使是一些传统的、正确的观念和理论,也要经过实践论证,不要单纯的觉得谦让是一种好的品质,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