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建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处》读后感
三(1)班 廖瑾程家长
几天前,女儿从语文课本中学习了《荀子》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并与我分享她对这段话的理解。
正巧,学校也为家长们组织开展了一堂“德育新时空·家力量——《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处》“的家庭教育课程。做为一名母亲,育儿也是育己的过程,我便和孩子一起对吴老师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学习和总结。
一,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份信念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朋友、对手、甚至敌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尤其遇到一些强劲对手时,或许更能激发起学习的斗志。逆水行舟,生命之花才会绽放得更加灿烂,取得成绩时,别忘记感谢曾经与你激烈竞争的对手朋友。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会嘤嘤道谢;浮夸的蝴蝶却认为,花应该向它道谢。思想的高度决定未来的宽度,心怀感恩,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有余地时,可退就退;有力量时,能帮就帮。
告诉孩子,遇人遇事,不必过于计较,感恩顺境教会我们成长,让我们倍感幸福;感恩逆境带来的种种挫折,让我们面对困难更加坚强。
二,花开两面生,佛魔一念间
柳宗元在《骂尸虫文》中有一句经典描述——“妒人之能,幸人所失”,深刻而真实地刻画出人之本性。其实,嫉妒心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展示出关于它的负能量标签,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阻碍和限制别人身上,完全忽略了自身的成长。
当孩子出现嫉妒苗头时,不必慌张,也不能放任自流。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深呼吸、同理心等方式,辅导孩子学习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因嫉妒带来的负面情绪及行为。
对于有两孩的家庭,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之间相互分享,增强合作精神,避免偏袒某个孩子或者让孩子有被忽视的感受。
与人相处时,可以试着打开格局,专注于个人修炼,用欣赏的目光看世界,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非之”的道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三,与人共处的沟通要点:尊重理解、信任包容、有边界感、懂得拒绝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助于在彼此间建立稳固的连接和共鸣;欣赏和接纳不同于己的观点和经验,有助于打破相处过程中的偏见和分歧;而信任一旦被打破,便很难恢复,所以保持行动与言辞的统一,是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
我经常和孩子说,人与人的相处,就好比照镜子。你对着镜子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着你笑;你对着镜子哭,镜子里的人就对着你哭;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笑,你首先要学会对人微笑,当你发自内心地笑了,大概率会得到同样真诚的、灿烂的笑容。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我们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面对不喜欢的人,不介意、不纠结、不迎合,坦坦荡荡做自己就好。
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人还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拒绝别人的请求=失去友谊或机会,因为不懂或者不忍拒绝,最后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心生烦闷,其实大可不必。我们需要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懂得拒绝,学会说“NO!”,其实是一种生存技能,不卑不亢才是人生该有的生活态度。
四,小学阶段不以分数论英雄,学习感受才重要
孩子童年的健康心理搭建非常重要,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过程也不可能重新来过。而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分析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更是学习习惯定型和内驱力培养的后关键期。
这个阶段,孩子们的独立人格正在塑造,心智逐渐成熟,个性化发展也驱进成型。当下,重要的并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孩子的学习感受。家长的教育方式应侧重在“育”字,积极引导为主,惩戒处罚为辅。学会倾听孩子的诉求,通过沟通,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帮助孩子认识自身价值,鼓励他们发掘潜力和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坦然面对身边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