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频道 > 雏鹰之窗 > 班队活动 > 正文

三(6)中队1月中队新闻——家庭教育读后感

作者: 时间:2024-01-08 点击数: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家庭教育读后感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三(6)班  袁晨旭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的命运。爱孩子是做父母的本能,怎样正确去爱是一门大学问。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等待一朵花的绽放需要很多的耐心,需要父母辛勤的浇灌。那么什么样的浇灌方式才是最好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吧!

1.大胆放手,拒绝做“直升机父母”

什么是“直升机父母”,所谓的“直升机父母”是指时刻呵护和过分的无孔不入控制孩子的父母,他们过分的保护孩子,不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和适当的自由空间,从无微不至的照顾,到对各种琐事的操心;从为孩子做各式各样的规划,到对孩子的大小事宜打点细致周到……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导致孩子不能拥有长大的空间和独立的思维。中国有句俗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非常贴切的验证了“直升机父母”的真实写照,孩子需要独立和自由才能成长,父母对孩子过于细致、爱护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独立能力,适当放手,能让孩子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2.学会倾听,拒绝做“专权性父母”

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和爱的技巧。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过:“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于孩子来说是尊敬、是关心,也能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论在家里、学校,都可以自信勇敢的正视和处理问题。”让我们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吧!

孩子在学校的一天,回家有一肚子的话迫不及待的想对自己的父母分享,不管多忙,都要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认真的听孩子分享今日学校的趣事和烦恼。为孩子排忧解惑,也共享孩子的快乐。父母及时的关心和爱护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土壤,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父母在孩子心中不仅仅是父母的角色,更是他们的知己、好友,只有学会倾听,懂得倾听,方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3.培养自律,拒绝做“放纵性父母”

最近听到不少同学的妈妈在不停的抱怨,孩子作业总喜欢拖拉,喜欢临时抱拂脚,作业磨磨蹭蹭,喜欢搞各种小动作……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为何别人的孩子会主动做作业,别人的孩子如此优秀,别人的孩子有时间观念……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自律性问题。如何培养自律性呢?首先要从自我价值开始,想让孩子自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认同这件事,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做事情的信任和鼓励,帮助孩子收获成就感,唤醒孩子潜意识里的力量。其次,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时刻需要家长的督促,自律性强的孩子可以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家长要学会放手,就像上学准备简单的早餐,适当的提醒他时间,其他都让孩子自己负责,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把孩子的责任归还与他,否则无孔不入的“照顾”容易养成习惯、依赖和惰性。最后,孩子的自律性要从小培养,自律性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家长陪伴而来的,想让孩子离开手机、离开惰性、离开拖拉,需要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克制自己的懒散去陪伴;想让孩子多看书,自己也要适当放下手机,共同成长;想让孩子多运动,就要一起走一走,看一看。孩子把父母当作一面镜子,父母是被模仿的对象,当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孩子的自律也就培养出来了。

4.配合学校,拒绝做“绊脚石父母”

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情”,古往今来,严师出高徒,不严出庸才。我一直觉得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父母把孩子送往学校,学校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不意味着可以当“甩手掌柜”,40分钟的课堂,老师可以给孩子知识,却给不了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好的学习习惯是依靠自身努力而来。父母可以适当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拉近家庭和学校的距离。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孩子的团结力。主动配合老师、学校的教育计划,使在教育路上和老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孩子共同进步。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父母的陪伴里蕴藏着孩子的未来。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批评的雨露,也需要赞美的阳光。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适当把握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脾气,多听听孩子的内心;多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多与孩子说说话。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站好教育第一岗,教好孩子第一课,系好人生第一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