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
“自然缺失症”,很多家长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它语出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所谓自然缺失症,其实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自然缺失症”虽是个新名词,但细细品之会发现其实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现象了——手拿ipad或手机,头低着眼睛盯着,任谁喊都不搭理;骑着旋转木马,喊着“骑马喽、骑马喽”;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早教机构,乐此不疲……家长的期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让我们的孩子一点点地疏离自然。
早在先秦,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皆应效法自然,做到天人合一。自然是人类之母,儿童乃自然之子,让儿童亲近自然,对于儿童的智力、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带着孩子走出钢筋水泥的樊笼去亲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然中健康成长。
首先,让孩子从自然中获取新知识
作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于是乎一句“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词火了,无数家长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孩子因此从幼儿园跑起跑到高中毕业,一跑就是十五年!在还是目不识丁的小不点时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诵《咏鹅》《咏柳》。可是有几个家长(指城里的家长)会特意带着孩子到农村去看真正的鹅,让孩子亲眼看一看“白毛浮绿水”这幅至美乡村图呢?又有多少家长能带着孩子驻足河畔,与孩子一起观察二月的杨柳一点点任春风裁剪呢?这么一说,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其实都没闲着——舞蹈班、画画班、钢琴班……陪读、接送也很辛苦。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大自然这本无字书!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得越多,他们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大,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提出越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就越执著地专注于求知和解疑。对大自然进行思考的水滴就可以汇成浩瀚的思维之河。”所以,我就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中,让大自然去教孩子知识——
春天到了,我和孩子去寻找第一批破土而出的小草,蹲在地上,让孩子用他的“火眼金睛”去发现,用他的小手轻轻扒开枯黄的草叶,待他发现第一抹绿色时的那份高兴,你定会感受到绝不亚于他得到一样新玩具。继而可以去观察柳树发芽、迎春花开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无需我教孩子也会发现。夏天,带着孩子赤脚走在田埂上、秧田里,了解每天吃的米饭从何而来;秋天和孩子一起摘石榴,让他感受秋天是水果飘香的季节;冬天,和孩子一起到河边掰一块冰,让孩子知道水冷了会变魔术……清晨,和孩子一起等待太阳从天边蹦跳而出;下雨前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搬家的忙碌;起风了,和孩子一起听风的声音,看风的“形状”;夜晚,和孩子一起数星星,看看有没有流星让我们一起许个愿……万物的生长规律、大自然奇妙,书中、电视里可能都有,可是没有大自然自己述说来得生动、来得有趣,同时大自然触动心灵的那种感觉定是书中没有的!
那么,是不是不需要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不是,可以学,但不是我们家长刻意安排或命令孩子学!当孩子欣赏到“红叶满地层林尽染”时,孩子就会在纸上涂满了红色,虽然看不出哪是树哪是地,但他忍不住想把这份美画下来的心情我珍惜,我想,这幅画总比老师让着依样画葫芦地画来得有价值吧。待到他总是忍不住想把看到的画下来时,去学画画或许时水到渠成了,因为那时孩子的画会有内容,有感情了。学舞蹈、学钢琴等我想也应该是这样才好。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学到的知识也将是最丰富的。
其次,让孩子在自然中养成好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些优秀的人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抑或学习,都有着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能成,那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就的。但看看我们周遭的这些小不点儿,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吃饭追着喂,刷牙洗脸大人帮衬。很多家长认为的好习惯就仅限于见到长辈要问好,饭前便后要洗手(可能大多数还是家长帮着洗的)。其实,要想让你的小皇帝、小公主成才,勤劳、节约、负责等好习惯怎能缺失?要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家长除了平时用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外,更有效的更简便的方法是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教会他们养成好习惯。
由于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孩子徜徉于大自然中,于是,我把大自然请进家中来。我在阳光房中种上各种花草树木,应季的蔬菜,树下还放置一口鱼缸养鱼,阳光房俨然是个小小的生态园。每天给鱼喂食是孩子的任务,我告诉他,如果他忘记喂食了,小鱼只能饿肚子,这样小鱼会很可怜的。于是,孩子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给鱼儿喂食,边喂还边招呼:“小鱼,快来吃饭吧。”我想责任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吧。浇水、剪枝也都有他的参与,虽然很多时候孩子会帮倒忙。水洒了一地,或是十分钟能剪完枝叶的,有他的参与结果用了半小时,但这是他勤劳的表现,我会跟他说,花儿因为他的勤劳会开得更漂亮。鱼缸里的水用来浇花,教会他要节约水,告诉他纸就是宝宝种的树做成的,他知道了要节约纸爱护树。
当然,在空闲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带孩子走进真正的大自然。带他去钓鱼,一起和饵料,培养他学会与人合作的习惯外,还教他做事要专注;带他去水果店买草莓,然后再去西庐园采草莓,让他保持孩童应有的好奇与探索。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让孩子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养成乐于学习、会学习的习惯,这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
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有一条规矩:不许找借口!我想我们作为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也不许找借口没有时间陪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更不能找借口说没有地方可去。清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大树在“后退”,晚上散步和孩子一起观察月亮在跟着你们“走”;你居住的小区里有很多植物,草丛里还有会唱歌的小虫儿,附近的公园、河流也都能教孩子养成从生活中学习的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要我们家长习惯每天坚持培养孩子在自然中养成好习惯,那么你会发现,孩子的优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再次,让孩子在自然中历练品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的第一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绝伦,这种至美能征服一切。”这“一切”除了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我想也包括丑陋、邪恶吧。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生命的美,一切“丑”在它面前自然是自惭形秽,只能逃之夭夭了。所以学会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是培养孩子高尚情操的前提。英国人普遍有个有趣的共识:热爱大自然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那么就让我们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去得到“美”的熏陶。
久居城市的孩子,每天闻到最多的味道可能是汽车的尾气,在节假日带着我们会带他到山野中,让他知道是树木除了提供给我们木材做家具、造房子等,还提供给我们清新的空气;田野、果园也少不了我们的身影,让孩子亲自观察,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粮食、蔬果,让我们得以维持生命;在路边一起观察养路队如何铺设马路,让他知道铺路的沥青来自于地下的石油,是地球妈妈对我们人类的馈赠之一……这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无私奉献,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大自然给予了万物生命与无私的爱,清的水、绿的草、蓝的天、白的云……只是我们人类很多时候都不够珍惜,对大自然中很多生命的任意践踏,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惩罚。带孩子去山间看清澈的泉水,回来和身边浑浊的河水进行比较;带孩子去观察因电捕鱼而变得异常沉寂的小河流;让孩子戴着口罩观察被雾霾笼罩的城市朦胧却不美丽……然后告诉他,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只要我们尊重每个生命。小小的他可以从爱护每一棵小草做起,“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可能他不懂,但可以告诉他,如果他踩了小草,小草会疼的。如何减少雾霾他不懂,但可以告诉他,我们去超市不开车,因为汽车尾气会让大家闻到呛人的味道。如何让树木不被乱砍滥伐他也不懂,但我们可以教他和我们一起种树养花。让孩子知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也唯有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快乐。
每个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退缩,我们的孩子或许更多的求救于父母。我们也总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总是毫不犹豫地为孩子扫除困难,久而久之孩子面对困难总会临阵逃脱。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大自然会帮我们。爬山!面对孩子眼中的高山,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渺小,但是我们要相信并且鼓励孩子一定能征服它。一路行,一路看,一路玩,鸟鸣泉唱让孩子忘却疲劳,山间的云雾让孩子变成“神仙”,石缝里的野花成为孩子的战利品。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征服了整座山,让他站在山巅大声喊出:“我是男子汉,我真棒!”以后再遇到困难,我的孩子应该不会轻易放弃努力的。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我想,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孩子将来应该是个好人,一个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孩子将来也是个好人,一个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孩子将来更能成为一个好人。其实,大自然对孩子品格的塑造何止这几个呀,只要让孩子亲近自然,他定会是个好人!
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说:“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我们的孩子是自然的精灵,让孩子用他们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去大自然中发现、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慢慢长大,这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