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频道 > 雏鹰之窗 > 班队活动 > 正文

三(3)班六月中队新闻——家庭教育读后感

作者: 时间:2023-06-20 点击数:

提高自身素养 陪伴孩子成长

朱棣文小学3)班陆奕霏家长

我,作为一位岁孩子的母亲,不像其他家长那般狂热地追逐成功的育儿经验,包括书本、网络和演讲。但如果有机会,我非常乐意接受相关方面经验的提升,也乐于和其他家长分享和交流。

这一学期末,学校组织了网上家长会,会上我们首先聆听了专家的心理讲座《和情绪做朋友,与孩子共成长》,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教育孩子必须结合孩子自身的特性和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和客观条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没有人是天生做父母的,也没有一条既定的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取得所谓父母和社会眼中的成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社会如何描绘,孩子就如何成长和展现,相信每个孩子的身上都牢牢地打上了家庭和时代的烙印。因此,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身为家长的我们,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教育,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一、学做孩子的朋友。父母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喜好和想法,就很难沟通,就会产生隔阂。我们经常会因为没有细细体谅孩子的想法,自己情绪用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使得平常而简单的小事变得复杂,甚至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反感、说谎,孩子觉得和父母谈不拢,说不到一块去,所以,干脆不说,不愿意直言。因此,我们最好能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交心,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增进感情,让孩子把你既当父母,又当朋友,孩子才会信任你。女儿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经常会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和说日记,让把当天发生的,认为重要的事情说出来我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另一方面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很容易了解一天的快乐或是不快乐,加强了我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现在她三年级了,会写的字多了,我鼓励她摘抄写日记,虽然语言还很稚嫩,词汇还不够精彩,但是我常常以欣赏的口气来表扬,让对写作有信心。

二、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个人都想得到,说得出,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举一个例子:当你正忙着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孩子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让你陪我去骑自行车。”这时,大多数家长会说“找你爸爸去”或是说“你没看我正忙着吗,没空跟你去”或是“去,现在别烦我……”等等。试想一下,如果这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同学、同事、长辈,你会这样回答吗?尊重孩子,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要体现在具体而实在的生活琐事中。我们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尤其是孩子的感受、情绪与看法。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只需要我们在与孩子交往时,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同事、同学,我相信,我们就能够觉察孩子的存在,接纳孩子的各种感受、情绪与看法了。

三、赏识孩子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通过表扬、暗示等激励方式,培养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努力进取。孩子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喜欢被人称赞,而且从人们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女儿考了93分,看了考卷,我没有批评,而是对说:“虽然你考了80多分,但是字写得非常工整、答题也很认真,做得很不错,只是以后答题的时候还要看清题目要求。女儿听了以后,大受鼓舞,第二天语文期中考试就考得不错。因此,我想,对孩子还是要以积极表扬鼓励为主。当然,我所说的表扬,并不是说,孩子有了缺点不要批评。我想表达的是:不要吝啬表扬,更要善于表扬。表扬或批评都是为了强化好的行为。表扬孩子的成绩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张,要让孩子感到高兴而不自满。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孩子有所遵循和发扬。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就是要爱孩子、敬孩子、夸孩子。爱孩子,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孩子,事事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想法与主张并适当加以采用。夸孩子,夸奖、鼓励、赞美孩子,哪怕孩子做出的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同时,父母还应做到的是:不要攀比,不要批评,不要苦累。拿孩子和别的优秀的孩子比只能使孩子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攀比;批评只能使孩子知道不能做什么,而我们更应该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学习尽管需要吃苦,但是学习更是快乐的事情,我们要不时地传递这样的信息给孩子,而不要把成绩、分数作为孩子的负担。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孩子德才兼备固然好。但是,德才德才,应把德放在首位。在孩子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适时地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观向上。孩子就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如果从小不注意修剪,不注意纠正,将来哪怕长得再高大、再粗壮,也可能成为一棵歪脖树。作为父母,更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言传身教,有句话叫“不能正己,焉能正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信大家都清楚,所以,为了孩子,我们要从自身出发,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小事做起,把握每一个细小的机会,给孩子以教育、暗示和引导,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