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频道 > 家长学校 > 家教启示 > 正文

四(8)班家庭教育读后感

作者: 时间:2025-06-17 点击数:

作业,从“陪着做”到“自己做”

四(8)班  胡煜晨看家长

今天接到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小任务,写一篇关于家庭教育心得的分享。我家在育娃方面其实不太讲究,也不是成功的典型。翻遍各种公众号寻找灵感,不经意间刷到黄渤演的电影《学爸》中辅导孩子作业崩溃的名场面,表现手法夸张,却引起评论区一片共鸣。

我家孩子马上四升五,在这四年中,撇开正确率,让我觉得比较省心的是他的作业基本都能很自觉的完成,简单聊聊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首先是量化“时间”。在小的时候,孩子对于时间的长度没有概念,尤其是遇到感兴趣的游戏、电视、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可以给他买个计时器,从一刻钟、半小时、一小时开始,逐步让他认识到时间的长度,能做多少事情。只有让他以自己的经历来量化了时间后,才能深刻体会一刻钟、半小时能做多少事,差别有多少,为管理时间打下基础。

其次是归还“责任”。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地认识到“作业是孩子的事”这个道理,但执行起来可能没有知行合一,这不是简单说一句话,也不是按自己的节奏不断催促。我们可以在放学后先问问“今天有多少作业?准备几点开始做?”、“你准备怎么来安排?”让他们来安排自己的作业,在出现偏差的时候适当提醒。

第三,允许“试错”。既然把做作业的责任给了孩子,不可避免会出现拖拉、漏做、质量不高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选择适当“视而不见”,让他自己承担问题的后果,老师的批评、退步的成绩等等未尝不是件坏事,可能更能唤醒孩子的自律意识,抵得上我们的千万句叮嘱。

再次,适时“陪伴”。尤其在还是一二年级时候,做作业时时会陪伴在身边,可以看书、或在电脑上工作,但需要减少两人间不必要的沟通。告诉孩子有问题可以和自己交流,讲讲自己的思考,再互相交流下解题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做完某项作业时把遇到的问题一起交流,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讨论,否则时间也是不可控的。

最后,及时“肯定”。当他们能够合理安排并及时地完成作业时,我们需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正确行为,一方面强化了他认知中的正确行为,另一方面情绪价值提升,正向激励,没有人能拒绝适时的表扬。

慢慢的习惯养成后,孩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业和合理安排时,我们便能逐渐选择退出书房,仅仅在中途休息时,适时地关心下完成情况,不定期抽查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完成了从作业“陪着做”到“自己做”的转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并非完全顺利,也有对抗、也有焦虑。尝试多寻找点“松弛感”,弯下腰来以孩子的视野去看事情,和他们做朋友,给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真正的关心,让写作业不再谈之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