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重奏:垂范、和鸣与深耕
——我的家庭教育感言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四(1)班 周芊妤家长
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它既承载着传统的教育智慧,又在新时代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为人父母,肩负着重大且不易的责任,通过日常实践,以下分享一些陪伴教育中的感悟。
一、言传身教,树家庭典范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缺乏对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在孩子知识积累、思想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的慈爱并非毫无原则的包容孩子、溺爱孩子,而是划定 “红线”,以温柔且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明晰边界。“慈” 与 “严” 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慈母、慈父同样能教育出明礼守规的孩子。
记得孩子五岁那年,一次逛商场时,她被货架上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趁我不注意悄悄塞进了自己的小书包。发现这个情况后,我没有当场大声斥责她,而是蹲下来,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轻声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这属于 “偷拿”,并给她讲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随后,我牵着她的手回到货架前,让她自己把玩具放回去,并向店员道歉。从那之后,孩子不仅再没有出现过类似行为,还会在看到其他小朋友想要 “偷偷拿东西” 时,主动去提醒对方这样做不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二、少令多商,筑和谐港湾
成长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在挑剔中成长,孩子易学会苛责;在敌意中成长,孩子易滋生争斗意识;在羞辱中成长,孩子易产生自疚;在宽容中成长,孩子能学会忍让;在鼓励中成长,孩子会收获自信。积极地暗示优于消极的命令,家长切忌以成人标准苛责孩子,而应 “蹲下来” 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他们。我们家长的职责是助力孩子学会生活、实现自立、塑造品格,而不是代孩子 “吃苦”。教育孩子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思考的,应当让他自己思考;二是鼓励孩子亲身实践,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不易与艰难,培育独立精神与责任意识。
“厨房教育” 一直是我和孩子比较喜欢的环节,从小我就让她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最常见的食材变成美味的食物,让她在厨房教育中体验趣味性、锻炼动手能力,发挥创造性。有一回,学校布置了一项 “创意美食” 的实践作业,我没有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而是和她一起坐在沙发上,翻看着美食书籍,一边讨论一边启发她:“你觉得用水果能做出什么有趣的造型呀?”“如果把米饭捏成小动物的形状,再搭配上蔬菜,会不会很可爱?” 在这样的商量氛围中,孩子灵感不断,最后做出了一个用饭团做成的 “小房子”,周围点缀着用胡萝卜和黄瓜做成的 “花朵” 和 “栅栏”,不仅在学校的作业展示中获得了同学们的称赞,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体会到了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三、洞察个性,护心灵成长
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若忽视孩子独特个性与心理,一味强求其朝着父母的标准模式发展,实非明智之举。我们家孩子本身个性强、独立意识更为突出,这就更需要我当一个倾听者。有一次,她放学回家后特别兴奋,刚坐到沙发上就和我说个不停,讲学校里同学间一起玩的新游戏,还绘声绘色地描述游戏过程中某个同学闹的笑话。我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期间适时地回应 “真的呀”“然后呢”,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也激发了她更多的分享乐趣。
还有一次,孩子因为和好朋友闹了矛盾,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我没有急着告诉她该怎么解决,而是耐心地听她倾诉。原来,是因为两人在游戏中对规则产生了分歧。等她说完后,我才引导她思考:“你觉得朋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想法呢?如果换作是你,你希望对方怎么和你沟通?” 通过这样的引导,她不仅理解了朋友的立场,还主动想出了和朋友和解的办法。这件事让我明白,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绪,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
没有哪个人天生是教育家,每位家长都在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摸索,更新家庭教育理念,顺应孩子成长规律。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去拥抱孩子充满希望与无限可能的未来!